40年老洋服店 兩代裁縫拍住上

休閒

發布時間: 2015/09/13 08:59

分享:

分享:

相片來源:柏林洋服facebook

位於太子內街柏樹街,有一家近40年歷史的裁縫小店「柏林洋服」,主理人是年逾70的劉志雄師傅,他執起剪刀、針、綫、縫紉機如同自己的肌膚般熟悉,但裁縫工作從不輕鬆,七字頭的老裁縫買少見少,

其他人一是年紀大,一是舖租太貴或生意不夠,退了休。

不過劉老師傅好錫客人,不輕言退,何況近年他多了一位80後新拍檔──獨子劉祐銘(Jensen)。街坊小店內,兩父子拍住上。

下午4點半,只見劉志雄師傅正為一位眼看年逾八旬的老客人量度褲管長度。記者不好意思打擾,在一旁屏息以待,細看老師傅如何專注於半世紀的裁縫手作。

相片來源:柏林洋服facebook

劉師傅16歲入行,當時人浮於事,「要入行,還得有人介紹。」一個月30元,跟住上海師傅做頭做尾,直至1976年,他像兒子一樣31歲,自立門戶創立柏林洋服。

有設計課程 沒裁縫課程

Jensen唸完書做過其他工作,大約6、7年前開始回巢打理家業。其實小時候他已常到舖頭觀摩,但未想定要做甚麼,爸爸也不想早早影響他。

買衫很容易,但想找件好一點的西裝,就很困難了。爸爸從事的這個行業,一旦沒了,就很可惜,也是社會損失。像我這種背景(裁縫二代)的人不多,我有責任去保存它。

他更為此重返校園修讀時裝設計課程,「但設計課程不會教你如何做一個裁縫,而是教(設計)思維。」這也無妨,反正最好的導師早在店中,

裁縫技術跟爸爸學。工作步驟其實不難,反而是一些細節位,不是他教一次就知道,而是靠經驗和觀察得來。

由從旁觀察開始,再學習如何替客人度身,再學裁剪,之後是車衣,「前後起碼要一年多至兩年時間。」

相片來源:柏林洋服facebook

年輕裁縫 助老師傅變潮

80後新手帶來了許多新視野,Jensen說:

我會告訴爸爸,設計可以貼近潮流一點。例如爸爸年代,西裝的袖孔(Armhole)會開得落一點,使之較闊身,人們會穿得舒服一點。但近十多年來,大品牌的設計會將袖孔推上一點,感覺會更加修身。當然,有些老客人仍不太習慣,他們會覺得衣服很緊。

好在劉師傅也非守舊之輩:

他後生,教了我很多新事物、新元素。

相片來源:柏林洋服facebook

同一屋簷下,兩代人的做事方法也不盡相同,

爸爸會盡量滿足客人要求,給客人的感覺很友善,而我則……

Jensen頓了一頓:

例如客人揀了一些「唔係好得」的顏色,我會讓他再揀。

過往客人一想到造西裝,就只想到深色西裝,而Jensen接手後,開始引入更多顏色的布料讓客人選擇,櫥窗展示的,正是全套藍色西裝。

藍色還比較易搭,灰色感覺卻較老成,特別是淺灰色,亞洲人更加難穿,除非你曬得像古天樂。

Jensen從不隱藏他的Fashion Sense,試過有位健碩但個子不高的客人要求度造較短身的韓式西裝,便坦白告之不合襯。

開fb專頁 年輕客慕名來

開Facebook專頁也是Jensen的新主意,2年多儲了近6,700粉絲。過往以街坊客為主,劉師傅也指,自從有了fb專頁,多了年輕客與跨區客來訂造西裝。「有fb客人一看到我,就說:得,我完全相信你!」劉師傅笑得開懷。「也有些是遊客,例如從意大利來港玩幾天,我們要跑到酒店替他度身,並在他離港前起貨。」

一套西裝由剪裁到縫製,最快一天可完成,但一般要等3至5個星期,因為一家店不止服務一個客人。劉師傅補充:「一日只是縫製,完成後還要交給客試身,試完身要再拆開,重新再裁再車衣。」他向記者展示一疊定單,說:

這個客人跟了我幾十年了,80多歲了,仍會開着平治房車來找我。

相片來源:柏林洋服facebook

定單上詳列種種特別要求,「有客要造8個褲袋,一些高一些低,一些大一些細。去別家店都不知如何告訴裁縫。」恤衫呎吋一般預鬆2至4吋,也

有客要求預鬆10吋,而老師傅又藝高人膽大照單全收。總之與相交幾十年的客人傾傾偈,做手作又有收入,師傅就開心。

若然兒子無意接手,那柏林洋服將何以承傳下去?「嗯……沒有想過啊!」這假設性問題難倒了劉師傅,

希望自己身體好,可以做下去。畢竟我累積了這麼多經驗,又有這麼多新舊客人,感情建立了,不做下去就很可惜。